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回乡记:被别墅楼房与手机游戏裹挟的老家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9 20:25:58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上一次回河南老家过年,还是三年前,三年不长,可是老家的农村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首先,发现村里已经楼房林立,并且都是大户型独栋别墅。基本上,二层左右的房子建造成本都在60万左右,还不算装修与家具的费用,令人唏嘘。我与哥哥开玩笑,称我们“张楼村”可以改名叫“张百楼”了,要不了几年基本每家都是楼房。

  7、8年前,我与几个发小过年喝大酒,聊起盖房的事,那时候村里基本还是平房,我曾劝他们在县城买房, 以方便孩子在县城就读,且将来还可以把房子变卖养老。但是,后来的事实证明,极少数人愿意在县城买房居住。

  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虽然近十年地方政府,想尽“法招”劝农民进城“上楼”,但是,效果并不明显,县城的楼房空置率依然居高不下。2013年我老家所在的周口市在三个月的时间内扒掉了三百万座坟头,并且在各个乡镇建立了集中居住的单元楼房示范点。

  随着扶沟县练寺乡一位老人自杀,时任总理亲自批示“不允许逼农民上楼”,轰轰烈烈的农民城市化大改造运动归于沉寂。而之前花费重金建设的六层集体居住楼房基本闲置。

  其次,基层政府也开始出台各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购房。但是,收效甚微,因为新房建设的禁令放开,农民的楼房建设开始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当然这里面也裹挟了很多并不需要建设新房的家庭,或许是因为儿子的婚配问题、排水问题,以及严重的攀比心理。很多家庭不得不负债建房,堪称是别墅建设的“”。而同时期,县城的房子价格从一平方二千元一下子涨到五千元,令很多人望而却步,觉得还是自己造房子实惠。还有,农村人习惯了乡村的“熟人社会”,进城不仅要解决就业与就学,要过的还有心理关。

  作为80后,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发小已经打工20年余年,积累了一定财富,当然这些基本都是靠出卖劳力换取的血汗钱。且孩子要不了几年即将成人,在男多女少的大背景下,之前比较流行的“平房”在婚配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所以说盖栋楼房为“孩子结婚”是他们最原始的出发点。

  另外一个层面,这十年,上级加大了对于新农村建设的财政资金力度,可以说不管多么偏远的农民,基本都铺设的水泥路、通了自来水天然气。农村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改观,但是问题依然不少,随着新房宅基地的不断加高,村里没有任何排水设施的水泥路,往往最后成为了真正有水有泥的“水泥路”,不仅是环境,还有其他的一大堆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从生活最重要的就学、就业、就医,三项指标评价现在部分的农村,包括我老家所在的乡镇,可以说这三项指标基本还处于低级的发展阶段,拿就学来说,很多村里学校的学生没有老师多,甚至有的学校只有几个学生,而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教育质量可知一二。

  其次,就医更不用说,这次疫情解封,听说很多只有三千人的行政村,却有几十人在一个月内去世。唯一的乡镇卫生院治疗日常疾病尚且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基本需求。

  最后,聊一下随处可见的手机游戏,几年前我也曾试着下载了一款吃鸡游戏,玩了两次但是没有却的有什么意思,索性卸载了。

  而在过年的几天,我看到连5、6岁的儿童对“吃鸡”都轻车熟路。并且家长如果敢停止该项游戏,那么势必会发生一场争吵。初一家宴,我与做小学老师的姐姐聊这个线岁孩子也玩游戏),我说要想不让孩子玩游戏,首先父母要找到比游戏好玩的亲子游戏,还有父母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信任关系。

  而这两项在农村基本属于空白,多年务工,很多人已经习惯了这种有爷爷奶奶或者寄宿学校来教育孩子的简单模式。还有,农村现在虽然不缺乏任何物质,但是在文化上却是一个荒漠,不管在村庄还是县城图书馆及书店都是凤毛麟角,或者压根就不存在。在如此没有精神陪伴及物欲横流的环境下成长的留守儿童,迷恋游戏甚至花几万元去打赏无聊直播、买游戏装备就不是什么新闻了。

  写了这么多悲观,说说乐观的。我的邻家哥哥在广东创业成功,办理的电缆厂已经很有规模。他说现在县里领导非常重视招商引资,想把本籍的企业家从外地请回来办厂,这当然是好事,有了企业家就有了本地就业,青年人可以在自己的家门口就业、买房、教育子女。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看到真正的改变,那就是出生农村在小城长大的的孩子也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而不是成为一个只会打手机游戏被国家养着的废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