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小才拥挤 大才难觅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3/12/13 20:27:1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文汇报讯成也国际化、败也国际化随着高校推进办学国际化,大学英语专业走到了转型的拐点。

  进入全民英语时代,以后的学生为啥要读英语专业?有统计说,现在大学办的英语系数量比中文系还多。若是专业前景堪忧,这么多大学英语系出路何在?于是,不少老牌外语院校开始自谋出路:挤掉办学功利性的泡沫,向人文回归。问题是,扎根人文的土壤,就能把英语专业托到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教育国际化轨道?

  开双语课程、全英语授课、直接使用外文教材或讲义、小班教学一些大学院系目前还在大力推进的所谓国际化办学举措,在不少外语院校和大学英语系早就实现了。

  很多名校英语专业风光不再,根源在于如今学生们从娃娃开始就在学英语学生的英语水平都高了,英语专业的危机就来了。更坏的消息是,大学英语专业已连续3年被评为全国失业率最高的红牌专业之一。

  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前阵子做了一个实验:让学院里一些自认为英语学得不错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一起交流:每个人要像TED演讲者一样,用10来分钟时间讲讲自己国家的文化,历史、传统、风土、人情、艺术,什么切入点都行。不出所料,很多英语尖子慌了神因为肚子里没货。

  文化交流是双向的,不了解自己的文化,如何可能传播文化?别人又为什么要和你交流!查明建自2010年担任上外英语学院院长起,便开始推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削减语言技能训练方面的必修课,大量增加中西文化方面的选修课和人文讲座,加强文史哲通识教育。

  国内另一外语教学重镇北京外国语大学也在大刀阔斧改革。该校英语学院去年刚付诸实施的本科培养方案,语言技能课被砍掉一半从15门68个学分降至8门33个学分;而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专业选修课,则从原来的8门16个学分上升到18门54学分。

  一南一北两所老牌外语院校的总体改革思路一致教学去工具化,回归人文。

  实际上,国内外语教学圈酝酿改革不是一两天。其间,关于英语专业人才到底是培养过剩还是不足,一直引发争议。

  时下,全国900多所院校都开设了英语专业,英语专业由此成为我国大学开设最多的专业,但另一方面,无论是国际政治、国际新闻还是文化交流传播等平台上,精通英语又深谙中外文化的高层次人才仍然太少。

  小才拥挤,大才难觅。这是查明建对于目前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状况的概括。

  美国有很多中国通,什么叫中国通?首先都懂中文,其次懂你的文化。一位沪上高校英语系教授直言,电视上经常有一些国际问题专家,侃侃而谈分析各国局势。但研究一下其学术背景,大多是国际关系、国别研究出身,一些某某国的研究专家,可能对对象国的语言完全不懂或了解不多。语言不通,文化能懂多少?

  大家总认为英语专业就是教学生英语的,其实不对!英语专业是教学生用英语来学习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查明建说,过去英语系学生到海外留学,申请的无非是文学、翻译或者语言学等几个专业。最近一两年,该院本科生毕业后出国深造,国际关系、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法学选什么的都有,这就对头了。

  业内专家认为,不少大学目前对国际化的理解还比较肤浅,满足于国际学术交流,看重学术GDP。而衡量大学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准,是看培养的人才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学生有没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大学能不能为国家培养一批智库专家,服务国家战略。

  英语专业向人文回归,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教师朱绩崧看来,至少说明英语专业正在往另一个全新的方向自谋生路。

  前些年,不少高校英语系洞察到办学危机,纷纷打出搞复合型专业的旗号,鼓励学生辅修、学习第二专业,如让英语搭配会计、国际经贸等热门、实用的学科。但同在求职市场,英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竞争力往往不如懂一门具体专业但同时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这无异于宣告搞复合专业此路不通。

  而朱绩崧真正担心的是,无论是向人文学科回归,还是打造复合型专业,有一个问题终难避免:学生懂文史哲,懂政经法,若没有过硬的英语语言能力,就不能称其为英语专业的学生。这样的英语专业,开设得毫无意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