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中国心理咨询行业产业链、市场运营态势及市场发展形势分析预测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12/13 12:04:59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的求助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通过语言文字等交流媒介,向咨询者进行述说、询问与商讨。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谈话、问询以及其他科学辅助治疗方法寻找引起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进而寻求摆脱困境解决问题的最优解决方案,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增进身心健康。

  心理咨询行业产业链上游主要为场地供应、心理咨询师、软件等,下游主要为个人或企业客户。

  近些年,我国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提高了重视程度,在心理咨询行业的人力资源培育建设、心理咨询机构建设等方面,创造了充足动力。

  企查查数据显示:2020年底我国心理咨询机构总数为8202家,2021年11月企业数增长至9707家。

  (注:1)仅统计关键字为“心理咨询”,且在存续期的企业;2)统计截至2021年11月5日;3)统计企业所属行业为“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国居民的生活节奏逐渐加快。部分居民在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的压力无法排解,导致心理障碍及心理问题的产生。为降低因心理问题导致的社会恶性事件,政府对于居民心理问题干预、精神卫生方面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居民寻求心理咨询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行业市场规模显著扩大。

  目前,我国的中国心理咨询业发展初具规模,2019年我国心理咨询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33.1亿元,同比2018年的377亿元增长了14.88%;2020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490.5亿元,行业市场规模增长稳;2021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约为了557.8亿元;预计2022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38.1亿元。

  我国心理咨询起步较晚。伴随互联网、视频通话、移动支付等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心理咨询平台的兴起和发展为消费者及咨询师解除时间和地域的限制。而传统心理咨询服务商为下游消费者提供线下心理咨询服务,拥有稳定的经营场地和基础医疗设备,就职于传统心理咨询服务机构的咨询师大多为全职。但传统心理咨询机构存在规模化扩张难度大、时间场地成本过高、获客数量受限等发展瓶颈。传统心理咨询机构的消费者多限于本地居民,同时机构的业务推广、房屋租赁、医疗设备的铺设等费用增加其运营成本,压缩其利润空间。

  随着我国心理咨询行业的快速发展,预计2022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营业收入632.9亿元,行业利润总额131.4亿元;到2026年我国心理咨询行业营业收入1049.6亿元,行业利润总额217.4亿元。

  未来我国的专业心理咨询市场仍将持续稳定的增长,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但未来该行业的健康发展,首先有赖于市场发展的规范,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组织开展行业摸底调查、咨询相关标准化试点、精神卫生法配套规范文件制定等,应当是朝此方向跨出的重要几步。此外,还需要在规范的基础上开展人员培训、实践和考核认证等工作。总之,政府部门强有力的领导或协调、有公信力的全国性行业组织的建立及其自律管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此间也需要各相关学术团体和专家们抛弃门派成见和过多的利益考虑,尽快形成推动行业管理的共识,并作出各自应有的专业奉献。唯有如此,加上当今千载难逢的促进该行业发展的政策与社会环境,心理咨询领域才能真正迎来大发展的“春天”。

  更多本行业详细的研究分析见共研网《2022-2028年中国心理咨询行业深度调研与投资方向研究报告》,同时共研产业研究院还提供产业数据、产业研究、政策研究、产业链咨询、产业图谱、产业规划、可行性分析、商业计划书、IPO咨询等产品和解决方案。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